delay no more

在主流傳媒全被河蟹的今日,這段聲帶一定不見天日.
你想知到香港人如何被出賣.聽聽:

字幕版

今天在蘋果日報的社論:

蘋論:支持民主的市民何去何從2010年06月23日

中央突然變調,香港特首、高官、建制派也齊齊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眾人一面,眾口一聲,力撐民主黨改良方案,充份表現出如天安門前步操的整齊氣勢。相反,民主派就爭吵之聲不絕,民主黨內、民主黨與公民黨社民連之間爆發大爭吵。兩大民主元老李柱銘、司徒華各執一端。支持民主的年輕人在《城市論壇》狙擊民主黨主席何俊仁,一片「出賣民主」、「出賣香港人」之聲。民調雖顯示支持立會通過方案的民意佔優,但就無法平息市民的疑慮:民主派
鬧成一團,我們這些長期支持民主的市民何去何從?

也許我們先要探討一下,中央為甚麼會突然轉態?
主因相信基於香港社會政治過去大半年的變化。

首先是由反政改導致的五區公投。儘管從公投意義來說, 17.1%的投票率不算成功。但換一個角度來看,在中央、特府、建制派竭全力杯葛並聯同媒體冷待的情勢下,仍有 58萬選民前往投票,而且是在無競爭氣氛下明顯地要投票給議題而不是候選人,這就給中央及特府傳出明確的訊息:這是鐵杆支持真普選並了解它的意義的 58萬人。中央和特府不能忽視他們的存在。

其次是眾多的年輕人參與社會運動:積極投身公投,參與六四集會,在眾多公共政策問題上投入抗爭,維園阿哥壓倒維園阿伯。年輕的政治明星開始湧現。

其三,特府施政的頻頻失誤,使社會矛盾增加而且越來越尖銳化。政府的「起錨」宣傳和落區表演激起的是更強烈反對聲浪。

這一切現象,都說明了:如果 2012政改方案再遭否決,社會的紛爭和深層次矛盾將更趨激烈。

因此,中央的轉態極可能是由於看到香港社會的這種變化。換句話說,是激烈抗爭帶來改變。
筆者在今年初為文,引用 1926年,魯迅在香港一次演講:「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裏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來開窗了。沒有激烈的主張,他們總連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儘管五區公投不是甚麼激烈主張,但從中共專權政治的角度來看,卻是激烈主張。因此,可以推斷,中央這次的讓步,是由五區公投間接促成的。有人主張拆掉屋頂,他就開一個窗。沒道理不接受開一個窗吧。

特府高官和建制派說,民主黨方案是向民主跨進一大步。錯了。它只是向普選推進一小步,而且未來仍有許多陷阱與變數。這已有不少論者指出了。但正如反對方案的李柱銘所言,它確是較原有方案進步。走了這一小步,不是意味我們不要走以後的更大步,不是說我們不要防陷阱與變數。但筆者年輕時聽過長輩一句話:「一百賒不如五十現;五十現不如十五便。」意思是說:要欠我 100元,不如給現金 50元;給 50元不如立即付 15元。一小步也先收貨再說。更何況不能不照顧有相當數量的市民是反對原地踏步而希望有所進展的。

香港市民是有智慧的,多數人一定不會以收到「十五便」為滿足,還是會力促收回「一百」── 100%的真普選。在推動全面真普選、廢功組的過程中,仍要有、而且一定會有激烈主張。現在的平和改革一小步不是專權政治的掌權者大發善心,也不是提出平和改革的民主黨有甚麼談判技巧,而完全是激烈主張帶來的改變。既如此,今後就仍須激烈主張與平和改革交互推進民主。

激烈派現痛罵改良派「出賣民主」。筆者也收到讀者信罵筆者支持改良方案的文章,罵民主黎,罵《蘋果日報》,對這種激罵,衷心擁護民主的人絕對可以包容。事實上,激罵又或至造成民主派內的分裂,正適足以向中央和特府表明:香港市民是多麼強烈地要求真普選和廢功組,接受和支持平和改革的民主派和民主人士要承受多大壓力。

支持民主的香港市民何去何從?今後繼續撐民主和投票給心儀的候選人就是了。議會需要有民主黨、公民黨,也需要主張「沒有抗爭,哪有改變」的社民連。

向專權政治要民主,無疑與虎謀皮。但馬丁路德.金說:「改變不會自動到來,而是要經過不斷的抗爭。」抗爭帶來政改向前一小步,但「路漫漫其修遠兮」,要實現真普選仍待今後的持續努力。

發表留言

目前沒有留言。

Comments RSS TrackBack Identifier URI

發表留言